《三國志‧魏書》特別立一傳記荀彧、荀攸、賈詡三人,這也代表了曹操用人的前、中、後期三大謀臣。至於郭嘉,則是在 《三國志‧魏書‧程郭董劉蔣劉傳》裡與程昱、董昭、劉曄、蔣濟等人並列。不能說郭嘉才能不如前面三位,只能說他太過短命,但照《三國志》所記載的,郭嘉的聰明才智大部份都顯露在「知人」上,也就是心理分析。與前三位差別不小。
1. 料見潁川殘破:
董卓之亂時認為家鄉「潁川,四戰之地也,天下有變,常為兵沖,宜亟去之,無久留。」家鄉大部份人士都不願棄地遷徙,(這很自然,在家族結構的社會底下,土地人脈才是整個家族的命根)就只有荀彧一族遷至冀州。後來董卓果然派李傕出函谷關,一路劫略到潁川、陳留,留下來的人幾乎都被殺。
2. 替曹操守住兗州:
興平元年,曹操征討陶謙,讓荀彧留守。張邈、陳宮暗地裡準備和呂布以兗州為根據地,起兵反抗曹操。張邈派使者劉翊告訴荀彧:「呂布要幫曹操討伐陶謙,最好替他準備軍糧。」眾人都覺得奇怪。只有荀彧察覺張邈要叛亂,整兵設防,馳召當時為東郡太守的夏侯惇。當時曹操兵力盡出攻打陶謙,留守兵力極少,將領官吏多與張邈、呂布內應。夏侯惇到了之後,連夜誅殺謀叛者數十人,才穩住情勢。
豫州刺史郭貢帥眾數萬來至城下,有人認為他跟呂布同謀。郭貢要求見荀彧一面,包括夏侯惇在內,都勸荀彧身為留守,這個約還是不去的好,但荀彧認為郭貢與張邈之前並未往來,結為黨羽,今天來得如此之快,心裡想必還沒打定主意。在這時候去遊說他,即使不能成為我方助援,最起碼能讓他中立,如果先懷疑他,把他歸類成對方的人,他必定生氣而決心投靠張邈。見了面以後,郭貢看荀彧毫不畏懼,以為鄄城並不如想像中好攻,於是撤去兵馬。荀彧又讓程昱去遊說范、東阿,卒全三城,撐到曹操自徐州回來。
陶謙死後,曹操想先拿下徐州,再回來對付呂布。被荀彧打消念頭,於是大收兵糧,打得呂布大敗,兗州一戰而定。
3. 使曹操下定決心迎獻帝至許都,從此「挾天子以令諸侯」。
4. 薦舉人才:
荀彧先後推薦了許多人才,荀攸、鍾繇、戲志才、郭嘉。可以說凡「荀彧出品,幾屬好貨」。不過根據《後漢書》記載,還是出了一個大爛咖,此人字仲達......
(《後漢書卷七十‧鄭孔荀列傳第六十》:及帝都許,以彧為侍中,守尚書令。操每征伐在外,其軍國之事,皆與彧籌焉。彧又進操計謀之士從子攸,及鍾繇、郭嘉、陳群、杜襲、司馬懿、戲志才等,皆稱其舉。唯嚴象為楊州,韋康為涼州,後並負敗焉。)
5. 勸曹操西和馬超,南破張繡,東擒呂布,再與袁紹對決:
曹操奉迎獻帝以後,袁紹很不高興。當時他控有河朔,形勢頗強。曹操既擔心東方的呂布,又煩惱南邊的張繡。曹操兵敗宛城之後,袁紹更加囂張,寫信給曹操,言辭間盡是輕視之意。(為了人妻死了兒子跟侍衛隊長,要是我是袁紹也想笑他XD)曹操大怒,行為舉止跟平常差很多,大家都以為是敗給張繡的關係。鍾繇跑去問荀彧,荀彧說:「主公那麼聰明,一定不是追究往事,應該是有別的原因。」(阿瞞:我的小鄒鄒......)於是問曹操,曹操就拿袁紹的信給荀彧看,說自己力量不夠,想打袁紹但是一定打不贏。荀彧便向曹操分析,說他與袁紹相比,才謀武德無一不勝,又進言應先取呂布,否則河北亦未易圖。曹操贊同他的說法,但怕全世界合起來一塊打他。荀彧說關中指揮系統不一,韓遂、馬超不過擁眾自保。若遣使連和,雖然不能久安,但直到曹操平定山東為止都無需擔心。如果怕的話,就讓鍾繇負責西邊事務即可。
6. 知己知彼,打落水狗要快:
荀彧對袁紹勢力的評判:「紹兵雖多而法不整。田豐剛而犯上,許攸貪而不治。審配專而無謀,逢紀果而自用,此二人留知後事,若攸家犯其法,必不能縱也,不縱,攸必為變。顏良、文醜,一夫之勇耳,可一戰而擒也。」
建安五年,曹操與紹相持。守住官渡,紹圍之。曹操軍糧用盡,寫信給荀彧,想先回師許都,等待袁紹前來決戰。荀彧分析當年劉項於滎陽對峙,「莫肯先退」。情勢如此,則須用奇兵,不可放過機會。於是曹操以奇兵襲烏巢,斬淳于瓊,紹敗走。「審配以許攸家不法,收其妻子,攸怒叛紹;顏良、文醜臨陣授首;田豐以諫見誅:皆如彧所策。」
建安六年,曹操糧少,不足與河北打長期戰,想趁袁紹剛敗的時候先討伐劉表。荀彧卻認為背兗豫,遠師江漢並非上策,如果袁紹死灰復燃,從後面偷襲,則大勢去矣。於是後曹操渡河,擊袁譚袁尚。
7. 伐劉表之法,盡出荀彧之意:
曹操要打劉表,問荀彧該怎麼出兵。荀彧說現在中原已定,荊州境況窘困。「可顯出宛、葉而間行輕進,以掩其不意。」曹操依此法行事。剛好遇到劉表病死,曹操如荀彧所計畫的直趨宛、葉,劉琮不戰反舉州以降。
下面是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蹟:
1. 建安八年,曹操在打敗袁紹之後,以荀彧這些年的功勞,上表請封彧為萬歲亭侯。裴注記載,荀彧推辭,說自己於在外征戰毫無貢獻,與曹操所表不合。曹操寫信給荀彧:「與君共事已來,立朝廷,君之相為匡弼,君之相為舉人,君之相為建計,君之相為密謀,亦以多矣。夫功未必皆野戰也,原君勿讓。」說除了打杖以外,其他的事你荀彧都幫我包辦了,哪裡不能封侯呢?荀彧才不再推辭。
2. 建安九年,曹操拿下鄴城,領冀州牧。有笨蛋跟曹操說應該仿照古制重設九州,把冀州的範圍設得很大很大,那麼天下人想反你也沒理由可以反駁。笨蛋曹操居然想照這看法去做。荀彧就說了,如果是這樣,那冀州就得把河東、馮翊、扶風、西河、幽、并這些地方都包括進去,那地方上這些小勢力就沒領地啦!之前你打爆袁尚,抓了審配,你勢力範圍裡的人都嚇死了,害怕自己保不住土地,當然也沒錢養那些部曲啊義從的;如果全歸了冀州,必定有所動搖。潼關以西那些人本來是閉關不出的,今天如果聽到這個消息,一定以為你要慢慢併吞他們。要是有什麼動亂,那些不亂的也會跟著作亂,袁尚就會逃過一劫,袁譚叛變的事也沒辦法追究了!劉表繼續保有荊州,想平定天下就沒那麼容易了。於是曹操便放棄這個計畫。
3. 荀彧兄衍負責守衛鄴城,都督河北事。高幹趁曹操征討袁尚時,密遣兵馬謀襲鄴城,衍察覺此事,盡誅之,以功封列侯。
(裴注:陳群與孔融論汝、潁人物,群曰:「荀文若(荀彧)、公達(荀攸)、休若(荀衍,荀彧三哥)、友若(荀諶,荀彧四哥)、仲豫(荀悅),當今並無對。(也有可能是因為荀家兄弟多的關係,除了馬氏五常沒人跟他們家一樣,偏偏五常比較有名又只有那兩個......)」)曹操把女兒嫁給荀彧長子荀惲,後稱安陽公主。彧及攸地位尊榮,卻依舊謙沖節儉,祿賜散之宗族知舊,家無餘財。(我確定他家裡人真的很多......)
裴松之的注很有意思,夾了很多逸事,附錄於後,不妨一看:
彧別傳曰:彧自為尚書令,常以書陳事,臨薨,皆焚毀之,故奇策密謀不得盡聞也。是時征役草創,制度多所興復,彧嘗言於太祖曰:「昔舜分命禹、稷、契、皋陶以揆庶績,教化征伐,並時而用。及高祖之初,金革方殷,猶舉民能善教訓者,叔孫通習禮儀於戎旅之間,世祖有投戈講藝、息馬論道之事,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。今公外定武功,內興文學,使干戈戢睦,大道流行,國難方弭,六禮俱治,此姬旦宰周之所以速平也。既立德立功,而又兼立言,誠仲尼述作之意;顯制度於當時,揚名於後世,豈不盛哉!若須武事畢而後製作,以稽治化,於事未敏。宜天下大才通儒,考論六經,刊定傳記,存古今之學,除其煩重,以一聖真,並隆禮學,漸敦教化,則王道兩濟。」彧從容與太祖論治道,如此之類甚眾,太祖常嘉納之。
彧德行周備,非正道不用心,名重天下,莫不以為儀表,海內英雋咸宗焉。司馬宣王常稱書傳遠事,吾自耳目所從聞見,逮百數十年間,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。前後所舉者,命世大才,邦邑則荀攸、鍾繇、陳群,海內則司馬宣王,及引致當世知名郗慮、華歆、王朗、荀悅、杜襲、辛毗、趙儼之儔,終為卿相,以十數人。取士不以一揆,戲志才、郭嘉等有負俗之譏,杜畿簡傲少文,皆以智策舉之,終各顯名。荀攸後為魏尚書令,亦推賢進士。太祖曰:「二荀令之論人,久而益信,吾沒世不忘。」鍾繇以為顏子既沒,能備九
德,不貳其過,唯荀彧然。或問繇曰:「君雅重荀君,比之顏子,自以不及,可得聞乎?」曰:「夫明君師臣,其次友之。以太祖之聰明,每有大事,常先諮之荀君,是則古師友
之義也。吾等受命而行,猶或不盡,相去顧不遠邪!」
獻帝春秋曰:董承之誅,伏后與父完書,言司空殺董承,帝方為報怨。完得書以示彧,彧惡之,久隱而不言。完以示妻弟樊普,普封以呈太祖,太祖陰為之備。彧后恐事覺,欲自發之,因求使至鄴,勸太祖以女配帝。太祖曰: 「今朝廷有伏后,吾女何得以配上,吾以微功見錄,位為宰相,豈復賴女寵乎!」彧曰:「伏后無子,性又凶邪,往常與父書,言辭醜惡,可因此廢也。」太祖曰: 「卿昔何不道之?」彧陽驚曰:「昔已嘗為公言也。」太祖曰:「此豈小事而吾忘之!」彧又驚曰:「誠未語公邪!昔公在官渡與袁紹相
持,恐增內顧之念,故不言爾。」太祖曰:「官渡事後何以不言?」彧無對,謝闕而已。太祖以此恨彧,而外含容之,故世莫得知。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議,彧意不同,欲言之於太祖。及齎璽書犒軍,飲饗禮畢,彧留請間。太祖知彧欲言封事,揖而遣之,彧遂不得言。彧卒於壽春,壽春亡者告孫權,言太祖使彧殺伏后,彧不從,故自殺。權以露布於蜀,劉備聞之,曰:「老賊不死,禍亂未已。」臣松之案獻帝春秋云彧欲發伏後事而求使至鄴,而方誣太祖云「昔已嘗言」。言既無徵,回託以官渡之虞,俯仰之間,辭情頓屈,雖在庸人,猶不至此,何以玷累賢哲哉!凡諸云云,皆出自鄙俚,可謂以吾儕之言而厚誣君子者矣。袁暐虛罔之類,此最為甚也。
--
建安十七年,董昭等人認為曹操應該封國公,備九錫以彰顯他的功勳,私底下問荀彧。卻被狠狠打了回票。荀彧認為曹操本來是打著匡正時局、保衛漢室的名號,應該秉持忠貞謙讓的態度,不應該搞這種事情。因此讓曹操很不爽。(想也知道這事情一定是曹阿瞞自己想要的,只是不好意思開口,讓董昭他們去辦。不管荀彧心裡知不知道是曹哥要的,硬是狠狠修理了董昭一頓。)當時正要討伐孫權,曹操就上表讓荀彧去譙縣巡視軍隊,心想我讓你舒舒服服當文官,不用讓你出去隨軍隊奔波,到頭來老子想弄個公來做做,你都反對,虧我還上表讓你封千戶侯。於是讓他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,參丞相軍事。別看參丞相軍事好像很大,曹操當時為丞相,參丞相軍事的意思就是在曹操出征的時候在旁邊當參謀,簡稱「參軍」。侍中光祿大夫算是清要之職,不任雜務。荀彧自二十九歲任司馬以後就再也沒處理過軍務(況且當時曹家軍一票武將,應該也不需要他打仗。),擺明要操他。看起來好像非他不可,實際上是曹操的報復。荀彧年紀也大了,跟著軍隊到濡須,生病留在壽春,心情鬱悶就病死了,時年五十。諡曰敬侯。荀彧一死,沒了阻礙,隔年曹操就稱魏公了。
裴注有兩條,記載荀彧死亡跟與曹操最後鬧翻的原因。
《魏氏春秋》:「太祖饋彧食,發之乃空器也,於是飲藥而卒。咸熙二年,贈彧太尉。」這條大家都知道,就不必說了。
《獻帝春秋》則說,董承死了以後,伏后寫信給父親伏完,說司空(曹操時任司空)殺董承,獻帝非常不高興,要伏完想辦法殺曹操。但伏完拿到信之後,卻拿去給荀彧看,荀彧可是曹操的人馬,拿信給他看,意思就是自己不敢動曹操,反而要出賣獻帝跟自己女兒,保住自己跟家族的性命。荀彧十分厭惡,並沒有把這件事告訴曹操。伏完又把信拿去給小舅子樊普,於是樊普把信密封之後呈給曹操,曹操因此有所戒備。荀彧後來害怕事情走漏,想自己揭發此事,到了鄴城,勸曹操把女兒嫁給獻帝。曹操說獻帝有伏后了,自己的女兒怎麼能夠和聖上匹配呢?他不過立了一些小功勞,被封為丞相就已經很夠了,哪還想要靠著女兒再得更多的榮華富貴呢?(那你後來封魏公、魏王是怎樣?)荀彧說伏后沒生兒子,性格不好,常常寫信給父親,裡面都在講你壞話,可以用這些理由把她廢掉。曹操就說那你當初怎麼沒講?荀彧大吃一驚,說當初我早就跟你講過了。曹操說這又不是小事,我怎麼可能忘掉!荀彧又吃驚說真的沒跟你講嗎?!那可能是當初你在官渡與袁紹相持,怕你擔心內部有變,所以我才沒跟你講。曹操說官渡到現在都多久了,那你這些日子怎麼都沒告訴我。講得荀彧說不出話來,只好承認是自己錯了,請曹操原諒。曹操因此很恨荀彧,只是外面偽裝得很好,所以其他人都不知道。到了董昭建議曹操就任魏公,荀彧不同意,想要勸曹操。有一次皇帝派人犒賞軍隊,大家都吃飽喝足告退,只有荀彧請求留下。曹操知道荀彧要跟他說封公的事情,就跟他說不用了,讓他回去休息,讓荀彧沒機會勸他。
荀彧在壽春過世,從壽春逃出來的人跑去告訴孫權,說曹操叫荀彧殺伏皇后,荀彧不肯,所以自殺。孫權派人送文書到蜀國,劉備聽到以後大罵曹操,說:「老賊不死,禍亂未已。」
不過裴松之對其中荀彧想揭發伏皇后書信,請求到鄴城去,然後向曹操謊稱「昔已嘗言」的事情,認為這說法無憑無據,把事情推拖到是因為官渡之戰,這怎麼都解釋不清,即使是普通人也不會笨到這樣,分明是拿這個要玷污荀彧的名聲。這些都是鄉里間的傳說,不足為信。就好像拿我們這些人的話來嚴重誣賴君王一樣。袁暐《獻帝春秋》裡亂七八糟的記載裡面,這個是最離譜的。
p.s. 裴松之注引了不少袁暐《獻帝春秋》、樂資《山陽公載記》的內容,然後把人家罵得一塌糊塗,也真夠絕了!
《三國志‧蜀書六‧關張馬黃趙傳》裴松之注:
山陽公載記曰:超因見備待之厚,與備言,常呼備字,關羽怒,請殺之。備曰:「人窮來歸我,卿等怒,以呼我字故而殺之,何以示於天下也!」張飛曰:「如是,當示之以禮。」明日大會,請超入,羽﹑飛並杖刀立直,超顧坐席,不見羽﹑飛,見其直也,乃大驚,遂一不復呼備字。明日歎曰:「我今乃知其所以敗。為呼人主字,幾為關羽﹑張飛所殺。」自後乃尊事備。臣松之按以為超以窮歸備,受其爵位,何容傲慢而呼備字?且備之入蜀,留關羽鎮荊州,羽未嘗在益土也。故羽聞馬超歸降,以書問諸葛亮「超人才可誰比類」,不得如書所云。羽焉得與張飛立直乎?凡人行事,皆謂其可也,知其不可,則不行之矣。超若果呼備字,亦謂於理宜爾也。就令羽請殺超,超不應聞,但見二子立直,何由便知以呼字之故,云幾為關﹑張所殺乎?言不經理,深可忿疾也。袁暐﹑樂資等諸所記載,穢雜虛謬,若此之類,殆不可勝言也。